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信息
关于印发《益阳体育强市建设规划 (2022-2030年)》的通知
点击数:    时间:2023-04-17
     

 

益政办发〔2023〕4号


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益阳体育强市建设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益阳高新区管委会,大通湖区管委会,市直各单位:

《益阳体育强市建设规划(2022-203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2023年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2月20日

(此件主动公开)


益阳体育强市建设规划(2022-2030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体育强市建设步伐,充分发挥体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湖南体育强省建设规划(2020-2030年)》《湖南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形势

当前,我市体育工作以体育强市和健康益阳建设为主线,遵循体育事业“公益性、可持续性、公共服务性”的宗旨,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不断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扎实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民参与体育蔚然成风。竞技体育影响日益扩大,走出了3位奥运冠军,1位残奥冠军,各项目运动员先后夺得世界冠军110项、全运会冠军105项,为益阳赢得“羽毛球之乡”“世界冠军摇篮”美誉。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亚光科技和鑫海绳网成为全国游艇赛艇、运动网绳的龙头企业,鱼形湖运动休闲体育小镇入选全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单位,益阳奥林匹克公园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文化更加繁荣兴盛,赫山兰溪“双桡龙舟”成功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节庆项目,巴西、缅甸、玻利维亚、萨摩亚等国运动员来益训练,派遣教练员前往乌拉圭、汤加等国执教,体育文化对外交流不断拓展。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仍不完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仍处在较低水平;体育训练设施条件落后,开展训练项目总数少且布局不合理;后备人才建设渠道匮乏,高水平教练员青黄不接;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率低,体教融合推进不够;健身场地资源挖掘不充分,特别是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内部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力度不够;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够畅通、政策不够融通;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大,产业融合推进不够;体育文化传播与参与不足,体育法治建设滞后。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体育体制和机制改革,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全面发展,不断提升益阳体育综合实力,以体育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新益阳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体育强国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发展体育事业的工作要求,把益阳体育发展融入体育强省和全市社会经济大局,科学谋划、加快推进。

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作为体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扩大公共体育服务有效供给,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解决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增强人民体质,增进人民福祉,提高生活品质。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补齐短板弱项,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制约益阳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难题。深化体育改革,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培育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发展。

坚持统筹推进。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对体育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推进群众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协调发展;坚持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体育协调发展;坚持推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扶优强特。立足羽毛球、举重、摔跤、柔道、跆拳道等优势体育项目及“一县一品”特色体育项目,发挥邻近长沙的区位优势,积极对接强省会战略,全面推进、错位发展,打造名副其实、特色鲜明的体育强市。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到2026年,体育强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群众体育氛围日趋浓厚,“羽毛球之乡”名片影响明显扩大,竞技体育进入全省第一方阵,高标准办好湖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湖南省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到2030年,“世界冠军摇篮”地位不断巩固,建成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基本建成体育强市。

(二)具体目标。到2026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体育健身人人参与的意识显著增强,全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全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全市人口的40%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3%,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16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上取得较好成绩,竞技体育成绩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拥有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个;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6%;体育文化影响力不断提高;进一步提升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建成与体育强市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高标准办好湖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湖南省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

到2030年,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人均体育场

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全市人口的42%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5%,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5人,建成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拥有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个以上,优势项目群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深入开展;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产业总产值对GDP的贡献率达到全省中上水平;体育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明显提升;体育法治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体育强市。

四、主要任务

(一)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夯实体育强市群众基础

1.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公共体育服务新方式,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支持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赛事,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指导,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文化,夯实全民健身基层基础工作,均衡配置公共体育资源,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在地区、城乡、行业和人群间的均等化。积极举办全民健身专业技能竞赛,开展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评选工作,充分发挥社会指导员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加强市、县、乡三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的建设,促进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开展。

2.实施体育设施补短板工程。全面落实新建居住小区公共体育设施与居住区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使用要求,纳入项目详细性规划评审、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推动未达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的老旧小区,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统筹建设健身设施。落实体育设施产权单位管理维护责任,逐步完善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各负其责、群众满意的体育设施供给维护新机制。积极开展场地设施建设短板调查评估,充分利用空闲用地,运用财政资金、商业贷款、政府专项债券、企业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等资金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推动奥林匹克公园、一场多馆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潇湘健身步道等体育场地设施改造、建设与运营。市级层面统筹推进环大通湖步道的建设,创新“互联网+公益健身”模式,着力推进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建设。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疏解腾退空间、老旧厂区等“金角银边”场地安装健身器械,建设可移动体育馆、体育公园、户外运动营地和居民健身点,新改扩建一批山体公园、口袋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及足球、冰雪等项目运动场地,推动建立一批多业态融合的体育服务综合体。新建体育公园要尽量避让山体区域,并适量配置相关体育健身设施。结合重点民生项目建设,建设健身驿站、步道、跑道等,着力打造以人为本、亲民便民、形式多样的“城市15分钟健身圈”和“农村30分钟健身圈”升级版。持续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实施社区健身设施夜间“点亮工程”,逐步建立覆盖全域的全民健身步道体系。推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有序向社会开放,扩大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范畴,持续提升低收费或免费体育场地的开放率和满意度。

3.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引领消费特征的体育运动项目。以节假日等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不同年龄群体的全民健身活动,做到天天有健身、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逐步完善益阳市大众运动会办赛机制,将全民健身运动延伸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创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围绕“江”(资江)、“湖”(洞庭湖、大通湖、鱼形湖)、“山”(云雾山、碧云峰、浮邱山、云台山)、“道”(茶马古道),着力打造具有益阳特色的户外休闲活动品牌。充分利用各地资源和民俗文化,夯实赫山区校园足球、资阳区网球、益阳高新区篮球、安化县羽毛球、桃江县定向越野、沅江市水上运动、南县气排球、大通湖区环湖马拉松的特色体育项目体系,打造“一县一品”特色体育项目;大力扶持和推广武术、健身气功、龙舟等民间民俗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推动全民积极参与冰雪运动。开展“阳光体育、健康成长”青少年体育活动。鼓励各行业举办适合各类人群参与的综合性全民健身活动,指导社区开展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活动。关注少数民族群众身体健康,积极备战湖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打造1个以上省级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创建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每年举办县级以上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100次以上。

4.突出重点人群和特殊人群体育活动。重点制定并完善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残疾人等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进课表”“进课堂”“进家庭”“进办公室”“进课后服务”“进兴趣小组”。积极实施工间健身制度。注重开展残疾人群的体育康复与体育健身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门球、柔力球、太极拳、养生气功等健身项目的组织与开展方式。研制与推广特殊人群的日常健身运动项目、体育器材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特殊人群参与体育运动提供科学、精准的服务与保障。

5.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科学化和智慧化水平。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实现益阳市全民健身资源整合与数据共享,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缩短市民的健身半径,产生较好的社会示范效应。探索推行“互联网+体质测试”模式,积极推广“运动处方”。推动建立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和体育场地设施动态监测系统,推进智慧健身园、智慧健身步跑道、智慧健身驿站建设,提升体育场馆的智能化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吸收有营运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事业单位加入全民健身智慧化公共服务中,促进“互联网+公益健身房”的线上线下融合。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建立体质测试数据库,提高体育工作的智能管理水平。

重大工程一  全民健身工程

 

实施国民体质监测工程。深化体卫融合试点,建立体卫融合专家资源库,推动国民体质监测与健康体检同步检测、数据互通、一体报告。

实施体育设施补短板工程。推进体育场馆设施规划布局,落实居住区和社区体育场馆用地标准,实现大型体育场地设施与中小型体育设施、公共场地设施与经营性场地设施、竞技体育场地设施与群众体育设施规划统筹、功能互补、共同发展。

实施中心村(社区)健身样板工程。持续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统筹城乡均衡发展,持续打造中心村(社区)健身样板工程。

实施全民健身品牌建设工程。精心打造一系列体现益阳城市特色、符合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的品牌体育赛事。

实施智慧健身提质工程。将智慧体育服务纳入数字益阳建设统筹推进,拓展公共服务领域和内容。每个区县(市)建设2个以上智慧健身房,探索体育社团与社区共建的机制。

(二)突出精品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优化体育项目结构布局。对标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省运会项目设置,立足益阳实际,持续优化项目布局,规范提升体校管理服务和训练备战水平,盘活资源,优化提升社会力量承训专业运动项目效能,动态调整奥运争光项目和全运夺牌项目,明确优势与潜优势项目、重点与一般项目,实施分类指导。做大做强羽毛球、举重等奥运争光项目,保持和巩固优势项目地位。促进摔跤、柔道等潜优势项目向优势项目转化,不断增强全运会、省运会夺牌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强化竞争机制,加强训练创新。通过联合培养、委托培养、联合组队的方式参与冰雪、轮滑项目赛事,逐步提高新兴项目的竞技水平。优化青少年体育资源配置,完善项目层次与结构,合理进行空间布局,按照每个区县(市)布局不少于2-3个省运会比赛项目的原则,统筹市级训练单位、区县(市)少儿体校、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后备人才培养单位进行项目布局。

2.全面深化体校改革。加强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市羽毛球运动学校建设,发挥体校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龙头”作用;着力加强县级体校建设,实现区县(市)体校全覆盖。合理布局运动项目,重点打造优势项目,做到分层分类、特色发展。提升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输送能力,系统开展青少年运动员科学化训练,打好专项训练基础。积极推进羽毛球训练基地建设,加强各级各类体校训练场馆设施的升级改造。深化体教融合,加强体校与中小学合作,依托体校周边名校资源建设“新型体校”,畅通体校学生就近入学通道,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好教育资源。

3.创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强化以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重点,以体校、学校体育场馆等设施为载体,以开展青少年体育竞赛为手段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县级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做大做强益阳市羽毛球运动学校和安化县羽毛球运动学校,大力扶持县级体校;加强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培训,提高选材、育才科学化水平,将经验选材和科学选材相结合,融科学选材与科学训练为一体,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加大残疾人优秀运动员的培养、输送力度,提高精准化服务水平。

4.加大教练员引进培育力度。完善优秀教练员激励政策,创新人才引进渠道,通过招聘、引进、培训、交流学习,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建设一支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精英教练员团队;深化与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城市学院、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相关专业的交流合作,建立集训练、体能、康复、营养、心理咨询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教练团队”;科学设置全市各训练基地、各中小学校教练员(体育教师)岗位,定期组织开展教练员(体育教师)培训,丰富培训方法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能力。切实增强“纯洁体育”“拿干净金牌”的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

5.构建以市本级为中心的各项体育赛事体系。建立青年、少年组各项径赛、田赛、特色赛(羽毛球、网球、划龙舟、舞龙舞狮、围棋、乒乓球、高尔夫、太极拳、武术等)赛事体系,形成乡、县、市三级定期竞赛机制,选拔和培养青少年体育人才。

重大工程二  竞技体育实力提升工程

 

实施优势项目争光工程。优化项目结构布局,做大做强羽毛球、举重等奥运争光项目,继续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取得佳绩。

实施新兴项目振兴工程。深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举市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实施田径、网球、游泳、赛艇、击剑、轮滑等新兴项目振兴计划。

实施体校复兴工程。着力加强县级体校建设,实现区县(市)体校全覆盖。加强体校与中小学合作,建设“新型体校”。

实施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切实提高选材、育才科学化水平,全面加强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精英教练员培育工程。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特聘专家优势,培养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拔尖型、复合型教练团队。

(三)实施青少年体育强基行动,筑牢青少年健康和体育后备人才基础

1.建立青少年体育新格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多元主体参与青少年体育治理的活力,拓展市队校办、社会办和联合办等形式,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协同办青少年体育的格局,提高青少年体育训练备战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巩固市级训练单位青少年训练体系,加强县级少儿体校青少年训练体系,强化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俱乐部青少年训练体系,建立以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校为龙头,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基础,社会办体育为补充的青少年训练体系。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办好“摇篮杯”羽毛球青少年品牌赛事,打造一批精品赛事,促进更多青少年体育人才脱颖而出。

2.全力推进体教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学前、小、初、高、大学一体化青少年儿童体育“体教融合”机制,加快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改革,优化青少年体育资源配置,开齐开足体育课,丰富青少年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掌握1-2项体育技能。坚持国民体质从幼儿抓起,推进学前体育教育发展,打造学前趣味体育特色幼儿园。优化体育课教学设计,探索实行按体育技能项目、结合青少年兴趣爱好、创新分类分人群教学训练模式改革,发挥体育中考、高中体育学业水平测试的导向作用,逐步提高体育考试分值占比,科学合理设置日常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和运动技能测试比例,适当增加运动技能测试权重,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形成主动参与、自主锻炼的习惯。强化专业运动员、体育特长生文化教育和普通学校体育教育,支持普通学校培养、引进专业体育教师和设置专(兼)职教练员岗位,支持符合条件的优秀教练员、退役优秀运动员以及其他体育专业人员进入学校任教,建立普通学校之间、普通学校与体校之间体育教师和文化教师交流机制。

3.完善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的命名和申报工作,加强青少年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到2026年、2030年,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量分别达到20所、30所。引导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后备人才培养、赛事活动组织等体育服务。依托现有体育设施,在区县(市)和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建设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作用,鼓励教练员进学校、进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健身指导培训。

重大工程三  青少年体育促进工程

 

打造趣味特色体育幼儿园。坚持国民体质从幼儿抓起,推进学前体育教育发展,打造学前趣味体育特色幼儿园。  

打造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强化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青少年训练体系,建立以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校为龙头,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基础,社会办体育为补充的青少年训练体系。

擦亮“羽毛球之乡”城市名片。持续推进羽毛球进校园活动,创建羽毛球试点学校,完善羽毛球进中考机制,大幅度提高羽毛球运动普及率。

培育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培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到2026、2030年,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量分别达到20所、30所。

打造青少年体育品牌赛事。整合各方面资源,积极构建学校、社区(村)、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打造青少年体育活动和赛事活动品牌。

(四)引领体育产业聚集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1.优化体育产业布局。锚定文旅体康一体化方向,聚力打造“文旅体康”千亿级产业集群。建立健全区域间体育产业协调合作机制,加强体育产业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积极争取更多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各类品牌赛事在益阳举行,大力引进战略性体育产业项目落户益阳,支持各区县(市)依托产业基础和区位、资源等优势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定位的体育产业集聚区,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山区和湖区协同发展,以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等为龙头、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体育产业布局。

2.培育体育产业体系。积极引进一批战略性体育产业项目落户益阳,推进鱼形湖运动休闲体育小镇特色体育项目和会龙山国际户外赛事品牌项目建设。培育一批体育服装、球类制造、健身器材制造类体育企业,新创建1-2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打造益阳体育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亚光科技等优势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壮大羽毛球、网球、篮球、网绳、钓鱼器具等体育用品、体育器材制造的市场主体。立足“羽毛球之乡”品牌,以主办世界级羽毛球体育赛事为突破口,建立羽毛球网线、羽毛球、羽毛球拍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生产基地,建立适合益阳“羽毛球之乡”品牌营销的模式,形成羽毛球赛事+羽毛球器械器材生产供应链,打造“羽毛球名城”产业。支持社会资本投资经营体育产业,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打造具有益阳特色的品牌赛事、体育综合服务、体育用品和体育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稳步发展体育彩票,规范体育彩票发行销售行为,拓宽体育彩票销售渠道,支持体育彩票衍生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3.促进体育消费升级。结合承办2026年湖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湖南省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的契机,全面加强我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赛、训、学、研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培育体育消费的社会氛围。积极争取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各类品牌赛事在益阳举行,大力发展观赛经济和夜间赛事经济。鼓励发展体育类社会组织、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户外营地,扩大体育消费空间,提升体育消费品质。构建覆盖全市的“智慧体育”服务网络,提升体育消费便捷化水平。

4.深化体育产业融合。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体育与教育、文化、旅游、互联网、康养、传媒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升级产业业态,培育壮大体育新兴产业,促进“体育+”“+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扩容。促推体旅融合发展,重点擦亮益阳“羽毛球之乡”特色品牌,支持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湖南洞庭之心扩大影响,推动将体育赛事办在景区(点),实现景区引流。积极发展在线健身、在线培训、在线体育赛事等互联网体育产业业态。

重大工程四  体育产业促进工程

 

培育壮大体育企业。完善和落实体育产业政策,加快推进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服务、体育用品制造、智能体育、体育文化创意等体育企业发展。

培育体育产业集聚区。推进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打造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产业示范项目、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和体育服务综合体等不同规模的产业集聚空间,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体育产业集聚区。

打造体育全产业链条。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形成羽毛球赛事+羽毛球器械器材生产供应链,打造“羽毛球名城”产业。

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体育+”“+体育”行动,促进体教、体文、体旅等产业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五)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不断扩大体育文化影响力

1.弘扬优秀体育文化。发挥好体育在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弘扬以为国争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和“红色体育”精神。挖掘、整理、传承益阳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出版《益阳体育志》,发挥好体育文化重要载体作用。重视抓好龙舟、武术、健身气功、棋类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利用、传承和推广。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兴办各种体育博物馆,打造本土体育文化名片。

2.塑造体育文化形象。坚持以湖湘文化为内核,将湖湘文化的体育元素与“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创作具有时代特征的体育文化产品。提质改造益阳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彰显“精神文明窗口、竞技表演平台、全民健身阵地、体育产业龙头”的城市体育形象,打造具有国内影响的标志性城市名片。

3.扩大体育文化传播。依托各级融媒体中心构建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邀请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英雄模范和群众代表观摩体育赛事和训练活动。组织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文化展示、体育志愿服务、冠军进校园、训练场馆开放日等活动,让体育走进群众、融入生活。充分发挥“体育强市推广大使”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在“冠军林”等标志性景点、体育特色学校、健身公园开展公益活动,营造建设体育强市的浓厚氛围。宣传表彰体育先进典型,培育一批具有优秀品德和良好运动成绩的体育明星,充分发挥体育名人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具有益阳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鼓励和繁荣体育文艺创作,鼓励开展体育影视、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美术、体育动漫、体育收藏品展示和评选活动。

4.加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结合“世界冠军摇篮”的城市底色,充分挖掘提炼运动项目特色、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讲好以谌利军、唐九红、龚睿那、田卿、贾一凡、文晓燕等优秀运动员为核心的运动项目文化故事,提炼形成具有不同运动项目特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符号。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路灯、雕塑等城市建筑物设计中融入羽毛球元素,广泛宣传羽毛球文化。树立具有优秀品质和优异比赛成绩的体育明星形象,组织运动队和体育明星传播运动项目文化,树立正面、积极、向上的社会形象。以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为平台,举办以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文化展示,营造体育赛事活动的文化氛围,推广运动项目文化。开展以运动项目历史、运动训练竞赛、群众健身活动为主题的文学、摄影、视频创作,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文化产品。

5.加强体育文化交流。积极搭建各类体育交流平台,加强对外体育交往,引导、支持和鼓励体育类组织、体育明星、大众媒体、体育企业等在体育对外交往中发挥作用。坚持把湖湘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作为城市丰富人文内涵交流的重要突破口,推动益阳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常态化。借助湖南卫视、益阳日报、益阳电视台等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依托“三微一端”等新媒体,以“运动明星”为主题,以湖湘文化与体育文化为内容,举办以各个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展示,彰显各个运动项目的特色、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拓展与其他国家、省市体育组织的合作领域。发挥“一带一路”体育援外任务项目、国外运动员来益集训、友好城市建设等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中国羽毛球之乡”宣传推介,推动对外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益山益水·益美益阳”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和影响力,全面推进体育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重大工程五  体育文化精品建设工程

 

挖掘益阳传统体育文化。挖掘、整理、传承地方传统体育文化,出版《益阳体育志》。

加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讲好以冠军为核心的运动项目文化故事,提炼形成具有特色精神气质的文化符号。

加大益阳体育文化交流传播。扩大媒体宣传,加强体育对外交流,提升“益山益水·益美益阳”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和影响力。

(六)全面提升体育协同发展和社会治理能力,健全体育强市体制机制

1.全面提升体育协同发展能力。充分发挥益阳市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不断建立健全体育部门与各部门、各方面的常态联系和协同工作机制,加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体育”发展格局。

2.全面提升体育治理能力。加强体育领域法治建设,规范依法行政和执法监管,充实执法机构人员力量,拓展联合执法、委托执法新形式。健全体育事业发展政策体系,严格落实重大事项决策、合法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程序,做好政务公开和政策解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体育领域“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加快体育政务服务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用好“互联网+监管”平台,常态化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加快体育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多部门联合信用奖惩机制。健全体育行业安全制度体系和风险防控机制,防范化解体育赛事、活动、训练、场所、疫情等安全风险,落实监督管理、应急处置和“熔断”工作机制。强化社会体育俱乐部安全监管,相关部门按照行业管理原则落实各自对社会体育俱乐部规范有序发展的监管责任,支持社会体育俱乐部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益阳市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体育强市规划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应对举措,落实责任分工,文旅广体、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残联等部门(单位)要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积极支持群团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协会、俱乐部等社会组织作用,推动体育活动向基层延伸。

(二)层层发动,营造氛围。建设体育强市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全民工程。在建设工作中,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是重点,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是关键,健全群众体育组织、落实体育事业经费是保证。各级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广泛宣传,积极倡导全民健身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突出重点,加快建设。要按照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结合承办湖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湖南省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的需要,合理布局体育设施,确保体育设施项目建设顺利实施。要妥善安排市本级重大体育建设项目的用地指标,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四)加大投入,保障经费。积极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鼓励通过引导资金、专项资金、发展基金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市县两级财政应安排体育强市工作专项经费,并逐步增长。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公众健身场馆由市县两级财政投资兴建,各单位的健身场所由各单位投资兴建,小区的健身场所由开发商投资兴建。对可以实行社会化运作的场馆设施,要加大项目招商力度,积极吸引民间资金投入。

(五)精心管理,强化督查。按程序将体育强市目标任务纳入各相关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市政府督查室对年度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对工作开展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通报表扬;对工作进展缓慢的单位和个人,责令及时整改并通报批评。

 

附件:益阳体育强市指标体系


附件

益阳体育强市指标体系

 

类别

项目名称

单位

益阳市

湖南省

2022年指标

2026年目标值

2030年目标值

2022年指标

2030年目标值

群众

体育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2.38

2.6

2.8

1.86

2.3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39

40

42

38.51

40

城乡体育场地设施覆盖率

%

85

92

100

90.08

100

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

1.81

2.16

2.5

1.9

2.3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

%

89

93

95

90.3

92.17

竞技

体育

省运会

11

全省第一方阵

保持全省

第一方阵

--

--

输送进省专业队人数

省十四运周期输送20人

省十五运周期输送30-35人

省十六运周期输送30-35人

14个市州省

十四运周期输送均值23人

--

开展奥运会项目数量

16

18

20

23

20-25

重点项目数量

5

6

7

19

15-20

竞技

体育

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数量

2

3

3

13

10-14

县级业余体校业余训练开展比率

%

33.3

100

100

19.7

50

体育

产业

体育产业总产出

亿元

49.18

78

114

880

2500

体育产业产值占全市同期GDP比重

%

1.44

1.6

2

0.86

1.8-2

体育产业增加值

亿元

25.85

41

60

372.99

未明确

具体指标

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数量

17588

23500

35800

300872

500000

备注:因省体育局暂未公布2021、2022年体育产业相关指标,所以2022年指标采用2020年数据。

 

 

 

抄送:市委各部门,益阳军分区。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监委,市法院,市检察院。

各民主党派市委。

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2月21日印发

 
     
     
来源:转载 益阳市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